醫療知識家
得到川崎病之後

  林小弟得到川崎症, 原本有小型冠狀動脈瘤, 後來消失, 目前沒有服藥。 媽媽跑來問我: 以後會不會

有什麼問題? Tomisaku Kawasaki 這位學者在1961年發現川崎症後, 起初認為只是一個良性、自限性的

疾病, 不會有什麼危險。 但後來陸續有學者發現這些小孩有冠狀動脈及心臟的問題, 甚至死亡, 情況

似乎沒有那麼單純。

 

川崎症合併冠狀動脈瘤當然是需要長期追蹤與服藥, 但是對於沒有冠狀動脈瘤或動脈瘤已經消失的小

孩, 一般人認為預後良好, 但真得是如此嗎? 這還需要大規模長期的追蹤與研究 。超音波檢查只能看

到動脈瘤消失, 但沒辦法得知血管內膜是否已經有病變, 或冠狀動脈血流的問題。 從1961年至今,這些

小孩邁入中年, 在日本的一些追蹤報告中還是有因心臟血管病變而死亡的案例 ,他們不見得當初合併有

冠狀動脈瘤。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人是因為年紀大、膽固醇過高、血管粥狀硬化而造成冠狀動脈阻塞。 但

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因為這些人多半較年輕、沒有三高病史(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 血管攝影檢

查顯示也和動脈粥狀硬化的冠狀動脈病變不一樣(動脈粥狀硬化的冠狀動脈阻塞是全面的; 而川崎症造成

冠狀動脈阻塞是局部的)。 美國心臟協會將川崎症後遺症危險程度分為5級, 建議第一級(完全沒有冠狀動

脈病變)與第二級(有冠狀動脈病變但已消失)隔3-5年要追蹤一次 。日本循環學會也建議第一級和第二級的

病人,3-4年要追蹤一次。 所謂追蹤就是視狀況做非侵入性的檢查如運動測試 、核醫攝影、 運動心電

圖、 經食道心臟超音波、 核磁共振血管攝影、 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

 

川崎症是已開發國家兒童得到後天性心臟病的第一位, 身為醫者 ,面對沒有三高的成年人, 若有冠狀動

脈鈣化, 就要想到是否小時候得過川崎症; 而川崎症若沒治療,有高達25%會產生冠狀動脈病變, 這些

人其實也是潛在的心臟血管疾病高危險群。

 

(孫德金醫師發表刊登於20131011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