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嚴重威脅婦女健康
子宮頸癌是危害婦女健康的隱形殺手,根據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於民國91年有5,725個子宮頸癌侵襲癌及原位癌新增案例,其中有941位女性死亡.子宮頸癌同時也是全球的女性健康問題,全世界每年約有50萬個新增案例,也約有27萬女性死亡;子宮頸癌列為全世界女性第二大主要罹患癌症以及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平均每2分鐘就有一位婦女死於子宮頸癌.如此驚人的數字,不難想像子宮頸癌對女性朋友帶來的嚴重威脅.
子宮頸的位置.構造與功能
子宮頸位於子宮下半部較窄的部份,連接陰道與子宮.子宮頸的主要功能是作為月經來潮時經血流出的通道,同時避免陰道中的微生物及空氣進入子宮內,具有保護子宮的功能.從組織構造來看,子宮頸分為外頸部及內頸部,外頸部的上皮組織是多層 平薄的鱗狀上皮細胞;而內頸部的上皮組織則是單層 長條型的柱狀上皮細胞.子宮內 .外頸部的交接處,亦即鱗狀柱狀上皮接合處(也稱為鱗狀柱狀上皮細胞轉化區),就是子宮頸癌好發部位.
何謂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指的是子宮頸細胞長期受到刺激或感染,使細胞持續不正常的增生,最後產生細胞變形成為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就是癌症,子宮頸癌細胞會侵犯損害子宮頸周圍的組織和器官,也會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內,進而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或器官,例如鄰近的淋巴結'直腸'膀胱'脊椎及肺臟等等,造成致死的危險.
子宮頸癌的元兇--致癌型人類乳突病毒(HPV)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種小分子的DNA病毒,可分成致癌型HPV(即高危險型HPV,如HPV16與HPV18型)與非致癌型HPV(即低危險型HPV,如HPV6與11型);目前已發現的200多種HPV病毒中,約有15種類型屬於致癌型可能導致子宮頸癌. 研究證實,高達99.7%子宮頸癌可歸因於致癌型HPV感染,而根據全球的流行病學報告,在15種致癌型HPV當中,HPV16' 18是最為常見的病毒型態,其次為45' 31型,在台灣52' 58型也是常見的病毒型.全球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當中,有80%以上是由於此六種致癌型HPV的感染所造成.
各年齡層的女性都有感染HPV的風險
HPV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病毒,它能夠藉由性行為或是外生殖器的肌膚接觸傳染.所有有性行為的女性都有感染HPV的風險,使用保險套可以降低感染HPV的風險,但無法完全避免HPV感染. 據估計,每一位有性生活的婦女在她們的一生當中約有50%-80%的機率感染到HPV病毒,而其中又有高達50%的機率感染致癌性HPV.20歲左右是感染比率最高的年紀,所以最理想的施打黃金時間為未接觸HPV之前. 不同於許多其他的病毒,致癌型HPV具有重複感染的特性,婦女在一生當中,隨時都有可能重複感染不同型別或相同型別的致癌型HPV.婦女在初次感染某類型致癌型HPV後,縱使體內產生的抗體可以消除病毒,並不代表日後不會再感染該類型HPV,因為前一次感染產生的抗體不一定足夠對抗下次的感染.
從HPV感染到子宮頸癌的發展過程
並不是感染致癌型HPV病毒的婦女都會發展成子宮頸癌,在自體免疫力良好的狀況下,90%的人在兩年之內會清除病毒;然而當HPV重複或持續感染的情況繼續發生時,受感染的子宮頸上皮細胞會發展成子宮頸癌前病變,(Cervical l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代表著在子宮頸的上皮部位內已有不正常的細胞存在. CIN還不是癌症,子宮頸上皮細胞受到HPV持續感染後就會從輕度病變(CIN I) 變成中度病變(CIN II) 持續未獲適當治療就會變成重度病變(CIN III).以往重度病變又稱為子宮頸原位癌或零期子宮頸癌(CIS,carcinoma in situ).在子宮頸原位癌階段,病變細胞已佔滿整層的上皮細胞層,但並未侵襲到上皮細胞層下面的基質組織;若癌細胞不斷地增殖穿破上皮基底膜侵入基底膜組織時,代表已經是子宮頸侵襲癌了.
子宮頸癌的症狀有哪些?
大部分的子宮頸癌患者,從致癌型HPV感染發展為子宮頸侵襲癌的過程中,在子宮頸癌前病變時期是毫無症狀的.早期子宮頸癌通常也不會有明顯的自覺症狀,不過一旦疾病開始惡化,較常出現的症狀仍是多為輕微而非特異性的,所以常被忽略. 當子宮頸癌出現症狀的時候,最為常見的是陰道不正常的出血 ' 不正常且惡臭的分泌物 '下肢痛和局部痛及其他症狀: ##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如非經期之出血 '性行為後出血 '停經後出血 '甚至是運動後出血等. ##不正常的陰道分泌物,及一般所謂[病理性白帶]:如白帶過多 '有異味或臭味'特別是混和膿液的青帶 '黃帶,或混合血液之赤帶 '黑帶等更須謹慎. ##下肢疼痛和局部疼痛:特別是合併有前兩項症狀之一者. ##癌細胞如侵犯到膀胱或直腸等部位,會出現血尿' 血便等症狀;如果波及到輸尿管,會有少尿' 無尿的現象,甚至引發尿毒症.
子宮頸癌的篩檢方式?
目前最為普及的子宮頸癌篩險方式為子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在顯微鏡下觀察判讀,以決定子宮頸細胞是否有病變.雖然單次傳統抹片具有10%至40%的偽陰性機率,但由於篩險過程簡便經濟,目前仍是預防子宮頸癌第一道防線.隨著科技的進步,醫學界發展出其他更準確的輔助子宮頸癌篩檢方法:例如電腦輔助抹片判讀 螢光抹片 薄層抹片 人類乳突病毒檢測法等. 一般而言,只要每年定期作檢查而且連續三年檢查結果無異常,檢驗失誤的機會非常低.
子宮頸抹片篩檢的重要性
由於子宮頸癌是屬於一種緩慢進展的癌症,一般而言,從感染致癌型HPV發展成子宮頸癌前病變 原位癌甚至侵襲癌需要五至十五年的時間,因此一年作一次抹片的目的,就是要在初期篩檢出病變並適時給予有效治療,只要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零期子宮頸癌(及原位癌)的治癒率幾乎可達100%. 未接受定期抹片篩檢的婦女,其子宮頸癌發生率是定期篩檢婦女的五倍之多;而統計資料也證實,大部份的子宮頸癌病人幾乎都是超過三年沒有作子宮頸抹片篩檢. 一般建議,凡是有過性經驗的女性,都應該每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而連續三年篩檢無異常者,從第四年起,可以改為每三年檢查一次.至於已經沒有性生活或是已停經的婦女,由於致癌型HPV感染後有相當長的潛伏期,仍有機會發展為子宮頸癌,因此仍建議定期做抹片檢查.
預防子宮頸癌的新希望-----子宮頸癌疫苗
抹片篩檢的目的在於檢查是否有子宮頸癌細胞或子宮頸異常細胞,並無法預防婦女感染HPV,避免子宮頸癌的發生.隨著子宮頸癌致病原因的逐步確認 疫苗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得以注射HPV疫苗對抗子宮頸癌的理想終將實現.目前針對HPV16及18型的子宮頸癌疫苗,將可減少60-70%的子宮頸癌發生. 最新研發成功的子宮頸癌疫苗,是預防子宮頸癌的革命性發展,子宮頸癌疫苗可讓婦女在體內產生有效的抗HPV的抗體,抵抗特定致癌型HPV(如HPV16 ,18)之初次感染以及避免持續感染,進而避免未來子宮頸癌前病變及子宮頸侵襲癌的產生.
佐劑在疫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抗體與佐劑是構成一支成功疫苗的重要核心.不同於一般疫苗以注射人工培養病毒而誘發抗體的方式,子宮頸癌疫苗所採取的抗原是利用HPV病毒顆粒蛋白(L1蛋白)製造出一個不含基因的類病毒微粒,而這樣的類病毒微粒能夠引發人體免疫反應(包括體液免疫反應與細胞免疫反應),產生抗HPV的抗體以對抗HPV,但卻沒有感染HPV病毒或致癌的危險. 而佐劑的功用則是強化人體在注射疫苗後對抗原產生的免疫反應,增強體內產生的抗體濃度及持續性.由於致癌型HPV具有重複感染的特性,一支成功的子宮頸癌疫苗必須要能誘發人體長時間的高抗體濃度,才能提供有效 廣泛 持久的保護效果;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疫苗佐劑在此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子宮頸癌疫苗守護婦女健康
致癌性HPV之自然感染通常僅侷限於子宮頸黏膜之上皮細胞淺層,並不會破壞其基底層構造,因此少有機會接觸血液中之免疫細胞,導致其誘發之抗體濃度不足以抵抗侵入之病毒,於是出現HPV重複感染情形. 有效之HPV疫苗必須在遭受病毒威脅之子宮頸部位,提供高濃度之抗體,在最前線防禦入侵之病毒.採肌肉注射方式接種的HPV疫苗,雖然能在血液中誘發IgG抗體,但血清抗體並無法100%到達子宮頸黏膜表面.為了讓子宮頸部位之抗體能盡量提高,更確保疫苗在漫漫歲月中可持續提供長期保護效果,研究人員藉由新型佐劑系統科技,來彌補傳統鋁鹽佐劑之不足,使HPV疫苗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寶貝女生 拒絕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疫苗能讓身體的免疫系統提前做好準備,當HPV病毒進入體內時,即時辨識並且中和HPV病毒,因此可以有效預防致癌型HPV感染,避免子宮頸癌前病變的產生.臨床試驗結果證實,各年齡層的女性在注射子宮頸癌疫苗後,體內均可產生良好的免疫反應,耐受性良好. 子宮頸癌疫苗一旦廣泛接種,可望減少全球60%-70%的子宮頸癌發生案例,不僅能夠大幅降低子宮頸癌對女性健康威脅,也能夠減輕子宮頸癌對個人 家庭以及整體社會的醫療成本與心理負擔.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同時配合子宮頸抹片篩檢,將會是預防子宮頸癌的最佳方法.
子宮頸抹片篩檢的重要性
由於子宮頸癌是屬於一種緩慢進展的癌症,一般而言,從感染致癌型HPV發展成子宮頸癌前病變 原位癌甚至侵襲癌需要五至十五年的時間,因此一年作一次抹片的目的,就是要在初期篩檢出病變並適時給予有效治療,只要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零期子宮頸癌(及原位癌)的治癒率幾乎可達100%. 未接受定期抹片篩檢的婦女,其子宮頸癌發生率是定期篩檢婦女的五倍之多;而統計資料也證實,大部份的子宮頸癌病人幾乎都是超過三年沒有作子宮頸抹片篩檢. 一般建議,凡是有過性經驗的女性,都應該每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而連續三年篩檢無異常者,從第四年起,可以改為每三年檢查一次.至於已經沒有性生活或是已停經的婦女,由於致癌型HPV感染後有相當長的潛伏期,仍有機會發展為子宮頸癌,因此仍建議定期做抹片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