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慢慢地走進診間,抱怨都睡不著覺,吃不下飯。面容憔悴,神情暗淡,看得出心情非常低落。檢查起來除了血壓稍微高一點,其它並沒有什麼異常。小心地詢問可否有什麼心事?她才緩緩說出先生最近過世,六十幾歲而已。剛開始是腰痛,到醫院求診,檢查說是骨刺,吃了很多藥都沒改善,只好開刀。本以為可以一舉解決心頭大患,沒想到手術後還是疼痛難耐。醫生解釋說是術後疼痛,可是過了三、四個禮拜仍然不見改善,反而越來越痛,體重也越來越輕。再到另一家醫院檢查,這才發現並不是什麼骨刺或椎間盤突出,而是更可怕的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是漿細胞 ( 漿細胞是B淋巴球的一種,負責製造免疫球蛋白。淋巴球又分為B淋巴球及T淋巴球,而淋巴球是白血球的一種)所形成的腫瘤,屬於淋巴癌的一種,是第二常見的血液腫瘤,僅次於非合杰金氏淋巴瘤。臨床特徵包括惡性漿細胞在骨髓內堆積、貧血、蝕骨樣病變造成病理性骨折、高血鈣、血液及尿液中出現單株免疫球蛋白以及慢性腎衰竭。主要發生在老年人,平均年齡為六十五到七十歲,平均存活時間約50到55月,但致死率仍高達80%以上。在美國平均發生率約每年十萬人口中4.5人,男性約是女性發生率的兩倍,黑人患病率比白人高一倍,東方人比歐美國家低。
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率似乎有增加的趨勢,一方面是診斷技術進步,另一方面則可能和放射線曝露、建築工業、金屬工業、戴奧辛汙染、慢性抗原刺激、病毒感染等有關。多發性骨髓瘤的惡性漿細胞到底從何而來至今仍是個謎,負責調控免疫球蛋白製造的染色體產生突變或許是個合理的解釋。
臨床上多發性骨髓瘤有五個重要特徵:(一)貧血,(二)血液或小便中有單株免疫球蛋白,(三)骨頭有鑽骨樣病變,引起骨頭疼痛和病理性骨折,(四)高血鈣症,(五)腎功能不全, 五個當中若有三個就要考慮了。這些特徵可以用CRAB來幫助記憶:C=Calcium(elevated),R=Renal failure,A=Anemia,B=Bone lesion。多發性骨髓瘤引起之貧血可能是骨髓受到癌細胞浸潤或其他原因。多發性骨髓瘤理論上可以產生全部種類的的免疫球蛋白,不過最常見是IgG型,約占40%。這些不正常的球蛋白上升會導致正常的球蛋白下降,間接促使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易有感染的風險。骨頭的鑽骨樣病變要透過X光甚至MRI才看得清楚,這是多發性骨髓瘤最典型的特徵,也是病人最主要不舒服的來源,大約75%的病人會有骨頭的病變。 高血鈣會引起虛弱、迷糊、疲憊。25%的病人會出現腎功能異常。除了這些典型症狀外,很多病人會感覺疲累,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也有的以異常出血或感染來表現,但出現腫瘤熱不到1%。
診斷基本上就是要找到漿細胞增生的證據和單株免疫球蛋白的存在。若是病人合併不明原因貧血、高血鈣、骨頭疼痛、腎功能不全、高血清蛋白特別是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偏低等症狀就要高度懷疑了。
治療要分兩方面來講,一方面是針對腫瘤,另一方面是支持治療。對於沒有症狀的多發性骨髓瘤,就只要追蹤觀察就可以了。由於腫瘤細胞深處骨髓,而且是瀰漫性浸潤,所以治療是以化學療法為主。最近的進展是用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自體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這對65歲以下的病人可提供較好的結果。若是自體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失敗,那就要考慮異體骨髓移植或是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這是有較高的完全緩解率和較長的存活期,但死亡率卻高達34-41%。新發展的免疫療法、基因療法及生物療法都還在實驗階段,具有未來潛力。至於支持性治療則針對骨頭疼痛、骨頭斷裂、高血鈣症、脊髓壓迫、貧血、腎衰竭、過度黏稠症候群及感染。骨頭疼痛可以用雙磷酸鹽藥物來保護患者骨頭不被蝕骨細胞侵蝕,降低疼痛,減少病理性骨折。如果骨頭疼痛加劇,有斷裂可能,那就要做事先手術預防或鈷60照射。脊髓壓迫則要注射高劑量類固醇、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貧血部分除了輸血、化療,也可以考慮高劑量紅血球生成素。單株免疫球蛋白太高會造成過度黏稠症候群,病人會出現噁心、嘔吐、氣促、頭暈、胸悶,甚至意識不清,這時就要安排血漿析出及交換。感染是多發性骨髓瘤最主要死因,尤其是肺炎及腎炎,所以建議定期注射肺炎雙球菌疫苗及B型流行嗜血桿菌疫苗,必要時也可以打免疫球蛋白。
她先生雖診斷出是多發性骨髓瘤,卻仍很快就走了……。 聽完她的傷心事,除了安慰她,心中也頗有感觸。面對病人,除了要更謙卑更小心,多多提出問題,抽絲剝繭,追尋來龍去脈,找出合理的解釋,或許可以減少一些遺憾。 (作者:孫德金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