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先生憂心忡忡地進診間說:「醫生!我是不是中風了?從早上刷牙時就覺得怪怪的,水從右邊漏出來,慢慢地右半邊臉麻麻的,到你們這裡等的時候又變得沒力。」我看他意識清楚,右手握力正常,右側法令紋消失,右側嘴角眼角往下掉。當嘗試閉眼時,右眼球往上揚。種種跡象顯示,這是周邊顏面神經麻痺,也就是Bell’s palsy。
Nicolaus Friedrich 這位德國學者早在1798年就發表顏面神經麻痺的三個病例報告,Sir Charles Bell或許是受到他的啟發而深入研究,在1821年發表第一篇論文,雖晚了23年,但因貢獻卓越,後世就以他為名來紀念。
顏面神經麻痺是最常見的顏面神經疾病,每年大約10萬人有11-40人,多發生15-50歲之間,而懷孕後期、產後、糖尿病患、老年人、甲狀腺低下也是好發族群。造成的原因眾說紛紜,不過目前認為主要是潛藏在神經根的單純皰疹病毒或帶狀皰疹病毒再度活化,使顏面神經發炎腫脹受壓後所致。當然也是有其他病毒引起,如腺病毒、克沙奇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德國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或自體免疫引起顏面神經病變,或血管粥狀硬化引起顏面神經缺血反應。
六成的人之前會有一個病毒感染,顏面神經麻痺通常來的很突然,進展很快。有時會有耳朵痛、臉麻、舌頭麻、耳朵麻,甚至會有聽覺過敏、耳鳴、味覺障礙、淚水減少等。不像中樞性病變只有下半臉麻痺,周邊顏面神經麻痺是整個臉垮下來。如果全部麻痺動都不動,那就有必要在兩週內做肌電圖及神經傳導檢查,當超過90%神經受損,外科減壓手術就要考慮。
治療的重點有兩個:一個是眼球的保護,一個是降低發炎反應。正常狀況下,眼皮幾乎是隨時不自覺地在清洗滋潤眼睛,好像車子的雨刷一樣。一旦眼皮不能動了,淚水也減少,角膜就會乾燥磨損。所以一定要教育病人並照會眼科,做好防護。至於降低發炎反應,目前唯一證據支持的就是類固醇,早期48小時內治療可以促進復原,減少併發症。而抗病毒藥物單獨使用是沒有幫助,合併類固醇或許可以用在嚴重的病人。至於針灸、物理治療、神經電刺激,則需要進一步研究,也是可以嘗試用在較厲害的案例。
大多數都在3週內復原,有的人會遲至9個月。但30%的人可能會留下一些後遺症,像是臉部不對稱、肌肉無力、不自主抽動、吃東西流眼淚等,多半是神經復原再生時接錯線而導致。年紀越大或麻痺程度越大的,恢復得較慢。當病人的臉還看得到些許動作而沒有完全麻痺,或是在21天內有恢復現象的,都會有較好的預後。約12%會復發,而36%會在同一側。通常在4個月之前復原,若症狀持續惡化,反覆發生,那就要進一步檢查,因為有5%的人可能會有腫瘤壓迫。 (孫德金醫師發表刊登於20170729自由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