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 血管瘤並不少見,約佔新生兒的5%。通常出生時不明顯,數週到數月慢慢長大,1歲後漸漸縮小,1年約小10%,10歲消失。大多不用治療,但多少會留下痕跡。不過若是很大片,可能導致破皮、流血、感染、結痂;或是在眼、鼻、口附近,可能影響視力,呼吸、進食或造成心理障礙,那當然要處理。以往採用類固醇口服或局部注射、雷射、塗抹,但效果有限,而且若長期口服,會有月亮臉、水牛背、生長遲緩、容易感染。
2008年Labreze 提出用propranolol來治療血管瘤,經諸多專家證實的確有效。2013年5月一篇回顧文獻達97%的有效率,雖然還是有睡眠障礙、末梢發紫、低血壓、心跳慢、低血糖等副作用,停藥後也可能復發,不過確實為血管瘤的治療帶來一線曙光。說起這項創舉,也像歷史上很多科學發現一樣,是一個美麗的意外。當初他們只是用它來治療有心臟病變的小病人,卻同時看到小孩身上的血管瘤明顯變小,於是展開進一步研究,開啟了另一扇窗。
過去認為血管瘤是從原有血管增生,不過最近的證據顯示是內皮前驅細胞因受局部或全身性缺氧而新生,所以血管瘤也因此好發於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及由多產婦、高齡產婦或有子癇症、前置胎盤媽媽所生小寶貝。
除了大面積及長在口、眼、鼻處要注意外;長在腰間、生殖器、肛門附近,可能合併脊椎、腎臟、生殖器畸形;還有多發性或長得很快的,也要小心。另外學者在1996年提出PHACE症候群,包含後腦窩腦部異常、血管瘤(臉部)、血管畸形、主動脈狹窄或心臟缺損及眼睛病變,提醒我們看到血管瘤特別是長在臉部而且大於5公分,要檢查腦部、心臟、眼睛、胸腔及頸部血管是否有問題。若是大於5公分或多於5個的血管瘤,也要同時做肝臟超音波,因為可能合併內臟病變。所以看到血管瘤不要以為只是單純血管瘤!
(孫德金醫師發表刊登於20150418自由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