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常會對病人說:「你要多運動」,大部分的人都會說好,那天卻有個老太太說:「先生啊!你看我這麼老、這麼胖,是要怎麼運動?」的確!運動處方就像一般處方,要根據身體狀況、疾病輕重,量身訂作,提出適合個人可行的建議,包含何時運動?作什麼運動?作多劇烈?作多少時間?一週作幾次?,而不是隨口丟一句話「你要多運動」就算了。
年紀不是限制運動的理由,任何年齡都可以開始運動,雖然越早開始得到的好處越多,但只要開始運動,身體就會受益;衰弱也不是年老的必然結果,同年齡的老人,有人可以跑馬拉松,有人卻已經蹣跚難行。所以少動或不動才是肌力、體力衰退的最主要危險因子,對於這樣的老人家,剛開始建議增加日常活動做起。從輕度活動如站立、慢走、提輕物,到中度活動如做家事(清潔家裡、煮飯、洗碗、洗衣、倒垃圾)、散步、逛街、種花、除草等,同時減少久坐看電視的時間,增加活動的機會,多爬幾層樓梯少搭電梯,多走幾步路少搭車。
等到體力夠好了,再來從事運動。運動其實也是日常活動的一種,只不過它是有計畫、刻意的、重複性的日常活動。適合老人家的運動有四種:有氧運動、阻力運動、柔軟度運動及平衡感的訓練。1有氧運動:最為大家所熟知,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及身體舒適度,包含快走、跑步、游泳、網球、桌球、跳舞、爬山、騎腳踏車。但對多數老人家而言,最方便的應是到住家附近的公園學校快走,剛開始以低強度(1-4級)可以輕鬆講話的散步為主,再進階到中強度(5-8級)勉強可以講話的快走,讓心跳加快、身體流汗,當然是不需要到無法講話的高強度(9-10級)。持續30分到1小時,也可以分段做,一次10分鐘,能在餐前運動效果更好。2阻力運動:主要在增加肌肉量,與其到健身房浪費錢又不切實際,還不如在家自主訓練。訓練上半身,剛開始先舉個小板凳或啞鈴,然後作扶桌挺身、跪地挺身,再進展到較耗體力的伏地挺身。訓練下半身,剛開始先起立坐下,然後半蹲、爬樓梯,再進展到蹲馬步。訓練腹腰部,剛開始可以仰臥抬腿、仰臥抬身、平趴抬身,再進展到仰臥起坐。一次以10下或10秒為原則,交替著作,輪流休息。這些阻力運動可在洗澡前作,一週5天就夠了。3柔軟度運動:讓全身可以自由活動,增加靈活度。剛開始可以在起床後將身體每個關節都動一動、轉一轉,也可以在有氧運動或阻力運動前當作熱身之用,難度較高的瑜珈則是進階的選項。4平衡感的訓練:則是維持日常活動的穩定度,防止跌倒。剛開始可以走一直線,接著用腳尖或腳跟走,然後倒退走、閉著眼睛站或走,打太極拳,再進展到如日本醫學博士南雲吉則所建議:站著搭火車或捷運而不拉吊環。這些訓練可在有氧運動或阻力運動後進行,一週至少3次。
鼓勵老人家多運動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也期許大家都能像這位最早提倡運動有益健康的醫學先驅--Jeremy Morris一樣,健康快樂活到99。
(孫德金醫師發表刊登於20141118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