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割不割?
阿嬤帶著念幼稚園的孫子來到門診說,媳婦已安排好下星期要到醫院割包皮,問我的意見。我看了看他的生殖器,與一般小男孩無異,包皮正好完整地包覆住龜頭,並不顯得特別長,於是便說:「如果他沒有常常尿道感染、龜頭發炎,尿尿時前端也沒有鼓脹起來,是沒有必要多挨這一刀,增加感染風險及照顧上的麻煩,況且到青春期時還會發育,到時包皮自然而然就退到後面了。」這是門診常遇到的問題,通常我也都這麼回答。
當我想把這寫出來而去找資料時,卻發現觀念已經改變了。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就從1970年代的不建議新生兒割包皮,而後1999年的中性看法,到2012年的贊成。會這樣地轉變,主要是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新生兒割包皮的好處大於壞處,而且超過很多。雖然割包皮增加一點感染、出血、瘀青的機會,但卻減少很多日後產生尿道感染、腎臟發炎、腎衰竭、高血壓、攝護腺癌、陰莖癌、龜頭炎、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第二型單純疱疹病毒感染、梅毒感染、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感染等等;而對女性伴侶來說,不僅減少感染機率,也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所以當然也省下往後可觀的大筆醫藥費,基於這樣的理念,有學者甚至認為新生兒割包皮和幼兒打預防針一樣重要。
不過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接受這種觀念,所以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就主張:除了醫學的考量以外,還要參酌宗教、社會、文化上的差異及個人的喜好,醫生提供充分的資訊,而由家長自己決定。
過沒幾天又有爸爸因小孩同樣的問題來到門診,我試著用新的概念解釋,只見他一臉不以為然,顯見台灣在新生兒割包皮這議題上或許還要更長的時間思考與討論。
(孫德金醫師發表刊登於20151110大紀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