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肥大
攝護腺在1550年從解剖上被發現,到1649年才知道與排尿困難的關係,自古至今都一直困擾年長男性。攝護腺從小小一顆如核桃約11公克,長大1倍需32.6年,雖然40歲男人30-40%有攝護腺肥大,80歲高達70-80%;但只約一半有中重度下尿道症狀:在50歲有20%,60歲有30%,80歲有40%。
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增生指的是組織學特徵,下尿道症狀指的是臨床表現,包含儲尿症狀(頻尿、急尿、夜尿)、排尿症狀(未排空、尿細、出力、斷斷續續)及排尿後的滴滴答答與尿不乾淨。依其嚴重程度打分數:0分表示從來沒有,1分幾乎沒有,2分少於一半,3分大約一半,4分大於一半,5分幾乎總是,形成國際攝護腺症狀評量表(IPSS)。總分0-7為輕度、8-19分為中度、20-35分為重度。輕中度觀察即可,並減重、增加體能活動、少喝咖啡及酒,至於坐著尿尿除了減少餘尿外,其他與站著尿沒什麼差別。中重度可先藥物治療,若產生併發症:多次泌尿道感染、急性副睪丸發炎、嚴重血尿、膀胱結石、甚至腎臟損傷、雙側腎水腫就考慮手術,而攝護腺肥大正是造成男性下尿道症狀的最主要原因。除了評量表外,醫生也會詢問病史(包括藥物,因為很多藥物會造成下尿道症狀),做肛門指檢、尿流速測定、超音波檢查來確立診斷,必要時會抽血、切片檢查,甚至進一步影像檢查。
從19世紀末就已經了解年齡與睪丸激素是兩個主要原因,然而詳細的病生理機轉仍不是完全清楚。年齡增加尤其是60歲以後,睪丸激素是下降,那為何攝護腺還持續成長,這其中雌激素的增加扮演重要角色。代謝症候群增加,攝護腺肥大有增多趨勢,一些研究也發現彼此關係密切。控制好代謝症候群,在產生不可逆病變之前,減輕攝護腺肥大造成下尿道症狀的嚴重度。
目前的治療分成內科及外科。藥物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男性荷爾蒙抑制劑,可減少攝護腺體積,減緩症狀,但也會降低性慾;一種是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可放鬆攝護腺及膀胱頸平滑肌,但僅是症狀治療,兩者併用效果更好。手術有好幾種,傳統是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其中以雙極電刀較不會水中毒,但與單極電刀一樣會造成逆行性射精。雷射手術出血少,較少併發症,較佳術後生活品質,其中如鈥雷射攝護腺切除術、綠光雷射攝護腺切除術及銩雷射攝護腺切除術各有優缺點。另一種手術是從尿道放支架撐開攝護腺,可保留性功能,適合較年輕族群。新的內科療法有攝護腺注射藥物及攝護腺動脈栓塞。新的外科療法有利用高能量水氣或機器人輔助,都有待進一步評估。
隨著對攝護腺肥大致病機轉更多了解,期待更精準的醫療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