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2015年美國風濕病醫學會(ACR)及歐洲風濕病聯盟(EULAR)共同推出新版的痛風診斷標準,將「至少發生一次關節或黏液囊的腫脹疼痛或觸痛」當作進入診斷流程的條件,而「在有症狀的關節或黏液囊中出現尿酸結晶或痛風石」可做為診斷的充足條件,若不符合此項充足條件,則再藉由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結果計分,>=8分即診斷為痛風。當然,儘管敏感性很低,痛風最確定的診斷還是從關節液中看到白血球吞噬尿酸結晶。
治療可分為急性發作期和慢性期兩大類,急性疼痛時宜使用消炎止痛藥和/或秋水仙素;而在不痛的間歇期和慢性期,宜用降尿酸藥使尿酸值維持在<6mg/dl,甚至<5mg/dl,可以讓痛風較不易再發作,痛風石也可逐漸消失。一般治療原則:尿酸>7mg/dl而且有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尿路結石,則考慮要治療。但若沒有這些症狀而尿酸值>9mg/dl,具有共病症(慢性腎臟病、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也考慮治療。但若沒有痛風等症狀,也沒有共病,而尿酸值>10mg/dl,還是考慮治療。
建議高尿酸血症或痛風患者:維持標準體重,每天運動並補充適當水分,減少攝取內臟、紅肉、海鮮、高脂肪食物、曬乾香菇和紫菜,避免飲用酒精(特別是啤酒)和含果糖飲料。研究顯示,高尿酸不只和痛風有關,也是任何原因或心血管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隨著尿酸濃度增加,任何原因與心血管死亡的風險成劑量效應的增加趨勢。所以面對美食,還是要克制一下才好!
(參考資料: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2016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診治指引) (孫德金醫師發表刊登於20170401大紀元時報) |